2024-04-04 09:10:41
来源: 金彩云客户端
乡 愁
余光中先生脍炙人口的诗歌《乡愁》,表达了对故乡、对祖国恋恋不舍的眷恋与情怀。而在我看来,乡愁并不仅仅是对家园的一种思念,对故土的一种依恋,更重要的,它是一种思想的寄托,灵魂的归宿。就像另一位诗人诺瓦里斯说的那样:“人总是怀着乡愁的冲动到处寻找家园”。
乡愁的核心,其实就是一种精神,一种文化,一种寄托。正如法国思想巨人帕斯卡尔所说的:“人只是一棵芦苇……人的全部尊严在于思想”。
没有思想,没有文化,没有灵魂,任何所谓现世的富贵与幸福,都只能是苍白的残缺,犹如露珠眨眼即逝,海市蜃楼转瞬明灭。
而大国复兴的时代责任,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紧迫需求,却在日复一日地向我们发出强烈的指令与呼唤:坚持文化自信,重塑东方文明,再建精神家园!
当我们怀抱这样紧迫的使命感,以前所未有的热情投入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高潮的时候,却不无痛楚地发现,由于在某些岁月的集体遗忘,我们已经在不知不觉之中丢弃得太多太多,徒有乡愁,有时却已经迷失了回家的路径……
于是整个时代与社会都在开始精神的搜索,时代的寻觅,尤其是当我们目睹太多这样的现象:生活迅速富裕,一些人的灵魂却在急剧贫瘠;许多人腰包开始鼓胀,他们的精神却没有跟着充实起来。
在家乡和游子之间,在过去、未来和现实之间,在物质与心灵之间,我们显然应该不失时机地架起一道神奇的天梯:用乡情联通故土,用心灵联通自然,让现实沟通未来!
不可能是别的,这架乡愁一般神奇的天梯只能是思想,是文化。
思想,文化,只有它们,才是凝聚14亿人心的强劲纽带,引领社会主义中国前进的旗帜;才是文明进步的标志,社会发展的动力,也是中华文化真正意义的所在。正如几年前由季羡林、许嘉璐等诸位先生发起的《甲申文化宣言》所说:中华文化“至今仍是全体中国人的精神家园、情感纽带和身份认同。”
今天,我们就怀着这样寻找精神家园的乡愁,在党的二十大精神指引下,重新寻找自己灵魂的归宿,重新打造未来时代的核心价值体系。
一次次的寻觅,无数痛苦的反思之后,我们寻觅的目光往往会自然地由天边到脚下,又投回到年少时走来的那个方向,注目自己祖祖辈辈生活的那片土地。比如在我们金华人看来,或许没有任何地方,会比生我养我的这块土地更加亲切更加熟悉,更具有唤起乡愁冲动与建设激情的强劲动力,就像我们金华人常常抒发的乡愁那样。
“浙学之源,文化之邦,大师摇篮……”人们这样盛赞这块土地丰厚的人文底蕴。这儿是“上山文化”发源地,千百年来被称作“浙江之心”,绝不仅仅只因地理的因素,更因为它一直都是闻名遐迩的“小邹鲁”,山脉如同思想一般厚重,学问如同江河一样绵长。
所以,千百年来它才会这样不拘一格,这样敢为天下先,它也才能总是这样昂首阔步,独步天下。许多思想的火苗如同陈望道柴屋里的那点微弱光亮悄悄燃起,最后蔓延成一片燎原的烈火。许多经济的火花从这儿闪烁而起,最终捧出一轮商品经济的旭日……
今天,用乡情乡音去唤回那些曾经深远的文化记忆,重新拥有一片古老的精神家园,又会让我们增添多少精神的底气、文化的自信,增添多少在民族复兴大道上昂首阔步的勇气与毅力。
就这样,浓浓淡淡的乡愁,成为我无时不在深重的呼吸。让我一遍又一遍吟诵诗人艾青那些婺江般流淌的诗句:“……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,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,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……然后我死了,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。”
炼 火
一双双缀满老茧的赤脚踏过熊熊燃烧的炭火,他们是神仙还是凡人?
明灭的火光映照稻作文化原野上第一个躁动的人影,火光飘溢出第一只被猎杀野兽烤熟的香味;火光映照出月下第一把打造的石斧石镰,火光温暖着第一对缠绵恩爱的男人女人……
历史就在那片炭火里静静燃烧,精神就在那片炭火中反复锻冶……
这儿的山峦从此就像男人挺起坚实的脊梁,这儿的江河就像男儿隆起强健的肌肉。这儿的汉子把所有的生活都燃烧成精彩的火焰,然后踏着星光走向永恒。
于是岁月开始悄悄行走,让每块岩石都站立成庄严的学派,每道泉眼都吟诵诗歌欢快的韵律,每个男儿都在梦中魁星点斗,而这儿的每个女人,眼里都只有“读书侬”。
于是上山文化的原野上,旺盛着一茬茬火焰般的丰收,欢快的拨浪鼓声搅动财富的流水,一代又一代人的幸福开始汩汩流淌。
更多资讯关注金华新闻
凡注有"金华新闻网"或电头为"金华新闻网"的稿件,均为金华新闻网独家版权所有,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;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"金华新闻网",并保留"金华新闻网"的电头。